中国猪的前世今生
猪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,已有3600万年的历史,而人类只有300多万年的历史。众所周知,家猪缘自野猪的驯化。目前,家猪遍布世界各地,而亚洲野猪仅分布在中国大陆、台湾、爪哇、苏门答腊和新几内亚等地区。
家猪与野猪在形态和习性差异明显,凶猛的野猪是如何驯化为形态、习性迥然不同的家猪呢?家猪起源于何时、何地?系单一起源,抑或多个起源呢?
为什么驯养的是野猪
猪能成为史前社会中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的动物,能被古人驯养,主要基于以下原因:
1、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:食用植物的种植、狩猎技术不断提高;
2、圈养能带来巨大的好处:可以增加捕获动物的载肉量、可以自主调节动物食物的消费、可以繁殖后代,减少狩猎次数;
3、猪是杂食动物,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不高,人类饲养他们以后,可以调整不同的方式以满足猪的食物要求,便于饲养;
4、猪不是经常迁徙住所的动物,居住范围不大,这与习惯于定居生活的人类特别是农耕民族的生活相适应,因此从事农耕的定居民族多半都饲养猪。
5、圈养场所和配套饲养技术的建立
家猪起源的前提
在新石器时代,家猪作为最早出现的家养动物之一,应具备以下前提:
1、传统狩猎获得的肉食资源的方式已不能满足肉食的需求,需要寻求新的肉食资源;
2、居住地周围存在着一定量的野猪,特别是出生不久的幼小野猪,容易获得驯化对象;
3、对水稻、粟等特定农作物的播种、管理、收获等一系列栽培工艺的成功,巩固了古人有意识地种植植物性食物的信心,同时也促使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对动物进行驯化;
4、收获的粮食有了一定的剩余,可以用来对动物进行饲养。
家猪的祖先与驯化历史
家猪和现在的野猪有着共同的祖先,即原生野猪,野猪生活的范围相当广泛,在人类开始训话它们之前,早已广泛分布在非洲和欧亚大陆。在中国,家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。
(一)远古时期四大巨猪
1、巨猪:体型堪比野牛
生活在古近纪,大约距今6500万年,长相并不是巨大的猪,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体型发展到野牛这么大,故有“巨猪”之称。他们的咬合力十分的惊人,甚至可以和恐龙进行战斗。虽然体型庞大,但是脑量很小,脑子的体积居然和一只橘子差不多,繁华一时就灭绝了。研究者认为,巨猪是以吃植物为主的杂食动物!
2、完齿猪:战斗力完爆剑齿虎
又叫弓颌猪,是属完齿兽科动物。它们大约生存在3000到100万年前的欧洲以及欧亚大陆,体型庞大,高达1米多,甚至可能达到800公斤。完齿猪的上下颚极强,远远超出鳄鱼的咬合力。
它真正的面目是让人非常恐惧的,比剑齿虎都可怕;它是猪的近亲,被称为“沙土恶魔”。表面凶神恶煞,喜欢啃食植物块茎和藤蔓,主食是植物,想要开荤时才去抢食或食腐。
3、恐颌猪:巨猪类最后的辉煌
体型稍大于巨猪和完齿猪,又名恐猪,是巨猪科家族中身材极其巨大的一类。大约生活在500到2300万年前的北美洲,肩高超过2米,体长超过3米。它们拥有1对可怕的大犬齿、锐利的前臼齿以及令人恐怖的大嘴。属于杂食性的动物,比现代的野猪还更为凶残,在希腊语中,直接被称为恐怖猪。灭绝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干旱造成了这些大块头集体涌向1个干河床,并最终死在那里。
4、嘉兴黑猪:猪中精品
震惊了吧!是家猪啊,没错,早在7000年以前,这种就出现在了地球上。因为原产地就在浙江省的嘉兴市,因此而得名“嘉兴黑猪”。杂食性动物,而且超爱空心菜、块茎、藤蔓之类的植物,莫非真是“完齿猪”的近亲?其体型虽然没有完齿兽那般大,但也是猪中精品!
(二)中国猪的驯化历史
人类对动物的驯化历史开始于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。猪在中国是最早被驯养的动物之一,距今8000年前磁山遗址的猪就有被驯养的证据。
在中国,有两个重要的遗址可以用来验证家猪的起源。
第一个是河北省武安县的磁山遗址,距今8000年左右,发现80个放有小米的土坑。考古学家将那些小米依照体积换算成重量,达5万公斤之多。另外,有些土坑里在小米之下还放有完整的猪或狗,这些猪的生存年龄大概在1岁左右。判断标准如下:
1、牙齿测量
磁山遗址猪的下第3臼齿的平均长度为41.4毫米,平均宽度为18.3毫米。这个尺寸与现代家猪的数据接近;
2、猪的死亡年龄
磁山遗址超过60%的猪的年龄在0.5-1岁之间,这种局面当是人为控制下的产物。
3、猪骨遗骸出土时的考古学背景
该遗址的几个窖穴里都埋葬有1岁左右的骨骼完整的猪,上面堆积有大量的炭化小米。这些都是当时人的有意所为。
第二个遗址是山西省襄汾市陶寺遗址,距今约4200-4000年。对该遗址出土的人骨与猪骨进行食性分析,发现人和猪都摄取过大量的C4植物。因为小米是C4植物,所以可以推测当时的人与猪都吃小米,或者更确切地说,人吃的是小米,而猪吃的可能是小米的壳。
在中国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,出现了大量的猪作为献祭用牲或陪葬生灵,这从侧面反映了饲养的规模扩大,饲养水平的进步。同时,各地出现了大量带有猪形象的遗物,如:
1、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
河姆渡文化猪纹陶钵,距今约7000-6500年。陶钵圆角、平底,呈倒梯形斗魁形状,口径17.5-21.7厘米、底径13.5-17厘米、高11.7厘米。器表打磨光亮,长边两侧各阴刻一猪。猪的腹部运用了阴刻重圈和草叶纹等纹样。
2、红山文化玉猪龙
红山文化玉猪龙,距今约6000年-5000年.有4种动物的特征:鹿眼、蛇身、猪鼻、马鬃。高26厘米,完整无缺,体蜷曲,呈C字形,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“龙”字。
3、安徽凌家滩玉猪
“玉猪”是一件文物,长、宽、高分别为75厘米、38厘米和22厘米,重量在170斤,安徽省含山县的凌家滩遗址出土,距今约5500至5300年,是目前为止凌家滩玉器文化中发现的最大随葬品。
4、猪首形陶匜
猪首形陶匜长 13.6厘米 ,高 6.7厘米 ,崧泽遗址出土。盛水器。
器身厚实,为猪首形雕塑。浑圆的器身是猪的身躯,简明形象的猪首,展示了家猪的形象,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野猪已畜养成为家猪了。
5、此外,良渚文化玉礼器上发现很多都雕刻有精美的猪的图像,距今5300-4500年左右。
最后,文献中也有关于家畜起源的角度,如《史记·夏本纪》中有“豢龙氏”、“御龙氏”的记载,《周礼》中有“服不氏掌教扰猛兽”的记载,《淮南子》亦有“拘兽以为畜”等说,这些都反映了动物的驯养活动。在新石器时代中期,鸡、狗、猪、羊等动物已被驯化成家畜家禽,成为史前时期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。
野猪驯养过程中的变化
野猪经过长时间的人工圈养驯化与挑选,在生活习性、体态、结构和生理机能等方面逐渐起变化。尤其是体型的改变:
自然界的野猪因为寻找食物的缘故,经常需要拱土,所以嘴长而有力、犬齿发达,头长与体长之比大约为1 :3;
而被人类圈养的野猪,并不需要费劲觅食,所以头部明显缩短,犬齿退化,头长与体长之比大约为1 :6。
同时,家猪野外生存能力变差、繁殖能力增强、生长速度加快、性情温顺便于饲养。
中国家猪的发展方式
新石器时代,中国黄河流域的家猪可划分为三个类型:“依赖型”、“初级开发型”和“开发型”。
1、依赖型
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完全依赖于捕获居住地周围存在的野生动物。这样,居住地周围有什么动物,当时的人就狩猎或捕捞什么动物。
2、初级开发型
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主要依赖于捕获居住地周围存在的野生动物,但是也包括饲养一定数量的家畜。把狩猎、捕捞野生动物和初步控制、开发特定家养动物相结合。这种开发提高了人们在食物资源不稳定的情况下生存的能力。
3、开发型
当时人们的肉食主要来自饲养的家畜,但在一定程度上还依赖于捕获居住地周围存在的野生动物。在这一阶段,主要通过饲养家畜来保证肉食资源的供应,但狩猎、捕捞活动也在发挥一定的作用。
在人完全掌握对动物的饲养之前,还存在一个强化人与动物相互作用的中间阶段。磁山的考古材料表明距今8000年左右中国地区的居民已经掌握了对猪的饲养,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地区家畜饲养的最早证据。但是,在此之前,还有一个人与猪相互作用的中间阶段。
新石器时代居民是在自然环境制约下开展生存活动的,他们在经济上的发展往往是被动的,比如饲养家猪。
家猪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早出现的家畜之一,在整个东亚地区的农耕社会里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家养动物,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。农业的发展促进了饲养业的发展,使之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组成部分。
附件下载: